洪灝:恒指三萬四可期 IPO閉眼買就可以
昨日 19:43

撰文:李潤茵 本刊記者

港股強勢回歸──自去年扭轉連續4年跌勢,恒指今年升勢持續,上半年累升20%,漲幅領先全球股市外,IPO集資額亦重回首位,累計44家企業在港交所上市,集資額達1071億港元(下同),佔全球上市集資總額四分之一,羅兵咸永道及安永均預期,新股增長勢頭會延續至下半年。

資金持續流入源於:一、美元持續走弱,資金流向非美市場,中港股市受惠;二、市場對地緣政治「脫敏」;三、中國經濟表現相對穩健,全年GDP增長可望達5%。考慮到中資股月市值佔港股近八成,加上恒指估值不高,大行普遍對港股下半年展望審慎樂觀﹝表一﹞

中國韌性超出預期

「全球資產還是非常低配中港市場,所以如果看到『驚喜』,相信更多資金會流入。」摩根大通私人銀行全球市場策略師王然表示,港股目前仍處於復甦早期,預計國際資金在中長期仍會持續重新配置,而且中國在貿易戰2.0的表現,實際上已經「超出預期」。

王然指出,中國經濟韌性體現在兩方面:首先,中國在貿易談判上明顯有備而來,在日內瓦及倫敦迅速達成協議,可規避後續政策不確定性;其次,國內科技突破,如DeepSeek面世,對企業信心回暖亦起到推動作用。

關稅仍是最大不確定性,但中美競爭格局既成事實,「市場價格已計入最壞情景,所以4月8日應該是今年最低點」,被譽為「中國最精準分析師」、蓮華資產管理首席投資官兼管理合夥人洪灝曾多次看準股市拐點,包括2015年A股股災、上半年美股大跌,去年已成功捕捉港股兩輪升勢。

洪灝仍然維持看好港股。「距離2022年10月底1.4萬點,現在已升了近1萬點,這樣下去應該可回到3.4萬點。因為底部不斷抬升、EPS(Earnings Per Share,每日盈餘)不斷擴大,而且恒指編制改變了,不像以前只找大公司」。

他未給出具體時間點,但補充道,目前阻力在於「當指數升至2.4萬點時。很多人可能在上一個2.4萬點被套牢,現在他們完全有可能解套」。話音剛落,截稿時,恒指創下4年半新高,收報25667點。

350萬億存款零息

3.4萬點的信心來自流動性。儘管外資並未大舉回流,例如歐美退休基金,但本地流動性(例如HIBOR)及南向資金流動強勁──2025年上半年,南向資金淨流入達7311.9億港元,已是2024年全年的九成﹝見圖﹞,「今年很明顯是北水買起來」。

面對北水源源不斷南下,洪灝認為這恰恰證明「內地缺乏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」。他指出,目前國內存款約達350萬億元人民幣,當中包括公司及個人存款,但是「買A股收益率僅為單位數(百分比),買樓可能虧損,理財產品今年收益率大概1.5%,基本上沒錢賺,因此被迫轉向香港市場尋求投資機會」。

他表示,今年港股最好策略就是「打新(股)」,看好創新藥、新消費(合稱「三新」),「所有IPO閉眼買就可以,今年打新基本上隻隻都中!Why not?市場風險偏好明顯高,『三新』今年跑得最好」。

經濟跟股市可脫鈎,「不一定經濟好,股市才會好」。洪灝評估港股走勢,直言就是「內地經濟愈不好,香港就愈好」。他分析,內地正面臨內捲、產能過剩,導致通縮壓力大,除非出台更全面消費刺激,否則無法重構經濟的話,長期恐陷通縮惡性循環,而近年內地頒布「禁鋪張浪費、禁公款吃喝、禁酒令」等收縮政策,經濟下行時執行,只會雪上加霜,「居民本身不消費,也並非沒錢,但屬於食穀種,很多人現在有錢都先還房貸」。

正因如此,洪灝指當前投資部署不宜考慮過於長遠,短期則只需要看流動性及技術,包括市場情緒(Sentiment)及倉位(Positioning)等,「其實已經綽綽有餘!香港流動性絕對沒問題,已經融了千幾億,而且有很多新題材,以前無法想像創新藥走勢凌厲」。

基本面是樓市不行

洪灝不糾結基本面。「有什麼基本面呢?最大基本面就是樓市不行,還有人口減少、年輕人不結婚、不消費及不生小孩,上述種種都並非兩三個月能解決,甚至短期可能會惡化」,反觀短期最大變量(Marginal Change)就是「因流動性條件改善而人民追求回報」。

他說:「以前港股只有幾隻有波幅,現在情況逆轉,即使中資銀行股都不斷創新高,所有中資券商沉睡多年都起來!因為市場憧憬穩定幣發牌。」洪灝坦言,穩定幣概念短炒無妨,切忌長揸,「有想像空間都是很大利好,但新業務能帶來新盈利嗎?絕不可能十倍增長,現在都是估誰會有牌,所以會炒到水落石出為止」。

另一方面,樓市差都會產生「積極變化」。「過去幾年,內地消費差很大原因是房地產周期下行,目前房價仍在低位徘徊,但消費已出現新亮點。」王然表示,兩者相關性正在下降,間接帶動「新消費」板塊崛起,消費者願意付溢價,「我們已經很久沒見過溢價了!」

「回看過去多年,國內房價一直在漲,很多消費者是為買房而存錢,所以願意放棄很多消費機會;眼見當下房價不漲不跌,自然沒那麼着急去買房,那筆錢既然不買房,便可用來幹別的消費。」舉例出行,「現在人們會願意為到二三線城市看海景付錢」,王然分享。

今年以來,泡泡瑪特、蜜雪集團、老鋪黃金三間新消費企業便因股價齊創新高而被市場稱為「港股新消費三姊妹」。其中,泡泡瑪特市值超過3000億元,另外兩間超過1000億元,老鋪黃金股價超過騰訊,「你怎會想到奶茶都可賣得那麼好?這行幾乎沒有入場門檻,但是這隻股票(指蜜雪集團)就是衝得高!」洪灝驚嘆。

港股喚醒動物精神

洪灝認為,新消費股回報彪炳,也突顯港股的「賺錢效應」,「人們的動物精神自然會被喚醒!」他解釋,動物精神是指冒險精神,雖然有風險,但都願意去嘗試,代表着「很原始的欲望,例如貪婪」。

「動物精神」(Animal Spirit)這個詞彙最早是由經濟學家凱恩斯(John Maynard Keynes)提出,原本是用來描述在經濟決策中,人類存在非理性行為和心理因素,延伸至金融市場,就是指投資者情緒和市場心理行為。

在動物精神驅動下,洪灝形容港股會偏向「賺快錢」,但「承受風險的過程會產生回報,因而刺激人們繼續投資下去。當股價上升、人氣轉旺,它可扭轉人們預期,譬如當人們認為恒指2.4萬點仍有得升,預期及風險偏好都會回來」。

「現在這個時代,投資和投機是很難區分。」洪灝指,以前投資是買公司,陪伴這間公司成長;現在則要即時滿足感,只在乎這個概念有無足夠流量,人群基數足夠大就可以炒,「因永遠有人願意出更高價錢接貨,為什麼不可以炒?」

市場更加瞬息萬變,熱門板塊亦來去如風,社交平台發達,導致資訊質量良莠不齊,甚至真假難辨,洪灝形容是「雜音(Noise)愈來愈多,訊號(Signal)愈來愈少」的時代,所以投資者首要任務是區分兩者,然後再作出相應部署。

舉例,「當股價圖跟基本面完全斷開時,代表已進入加密貨幣世界,加密貨幣哪有盈餘?沒有。」洪灝認為,代幣跟股票代碼,本質上沒區別,「你便拿去炒」,不過話說回來,他都很難想像現在的投資組合內沒有加密貨幣,因為「它作為資產類別(Asset Class),你需要有敞口(Exposure)」。

——節錄自8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